天坛建筑装饰有哪些
圜丘坛建筑群从南侧起是昭亨门、具服台、棂星门、外壝墙、内壝墙,圜丘坛、皇穹宇。在内外壝墙之间东南侧是燔柴炉和铁燎炉。西南侧是望灯杆。圜丘坛外壝墙东侧是南神厨和南宰牲亭。
历史沿革:
首先我先介绍一下圜丘坛建筑群的历史沿革。明朝的嘉靖皇帝在位期间改革礼制,在天地坛的南部新增了圜丘坛这组建筑群。它是为皇帝每年冬至祭天、孟夏祈雩所用。清朝的乾隆皇帝在改造天坛的同时,对圜丘坛进行了扩建。这组建筑一直保存至今。
圜丘坛建筑群的主要作用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的地方,每年冬至祭天、孟夏祈雩均在这里举行。圜丘坛建筑群有四个坛门,即东为泰元门、南为昭亨门、西为广利门、北为成贞门,这四个门的名称出自《易经 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这四个字赞美的是天的本质,也称为天之“四德”。
外围布局:
进入昭亨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具服台。天坛有具服台两座,南为圜丘坛具服台,北为祈谷坛具服台。冬至祭天大典前,具服台临时搭起幄次,就是帐篷,供皇帝在此盥洗和更换祭天礼服。再往前走是内外两道壝墙,壝墙是指建筑物周围的矮墙。两道壝墙均为天青色琉璃瓦覆盖,象征着天,内壝墙为圆形,外壝墙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内、外壝墙的四面各有三座石门,共有24座石门,称“棂星门”。南面的内壝墙和外壝墙的两道棂星门大小不一,中间的最大,是皇天上帝所用之门;东面的次之,是皇帝所走之门;西面的最小是陪祀人员所走之门。内外壝墙之间东南方有望燎位、燔柴炉、瘗坎各一个,铁燎炉8只,东西棂星门各有铁燎炉2只,内外壝墙西南为望灯杆。
建筑特点:
下面我再介绍一下圜丘坛的建造特点:圜丘坛分三层,通高5.7米,四面有台阶,通体铺以艾叶青石,围以汉白玉栏杆。第一层台面直径九丈为“一九”第二层台面直径为十五丈为“三五”,第三层台面直径为二十一丈为“三七”,三层台面直径相加为四十五,喻义“九五”之尊。四面的台阶有三层,每层九级为“三九”,三层台面一、三、五、七、九阳数俱全,相加为“二十五”以应天数。
圜丘坛上层的中心圆石叫天心石,它是天坛的三大声学现象之一,围绕天心石这一层共铺九圈扇形石,第一圈为九块,第二圈为18块,每圈都是9的倍数,以此类推,直到第9圈81块。第二层台面也是9圈扇形石,从第10圈开始到第18圈,第三层台面从第19圈开始,直到第27圈,每圈均是9的倍数。9是极阳数,用9的倍数递增,使之最大化,是为了强调天的崇高、神圣。
配套设施:望灯杆、燔柴炉等
圜丘坛外壝墙内西南方位立有望灯杆。望灯杆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杆高九丈,举行祭天大典时,望灯杆上吊挂直径1.3米、高2.15米的大灯笼。灯笼内立巨烛5支。它既是祭天位置的标志,也是祭天仪式开始和结束的标志。嘉靖年间,当时仅建了一座,崇祯年间增至三座,现仅存其一。
圜丘坛外壝墙内东南方位立有用绿色琉璃砖砌筑的燔柴炉,祭天大典开始时,先将一只刳净牛犊置于燔柴炉上,掌炉官点燃燔柴炉,以通达天神,称“燔柴迎帝神”。祭典告成,将正位幄次撤下的牲牢、祝版、祝帛等祭品投放进燔柴炉内焚烧。燔柴炉西侧设望燎位,皇帝在此行望燎礼,称为“望燎”。 瘗坎位于燔柴炉东侧,由绿色琉璃砖砌成,像个巨大的盘子埋在地下,直径约1米,深约0.3米。它是用于瘗埋牛尾、牛毛、牛血的以示不忘祭地之意。
圜丘坛周围共由燎炉12座,分布在三处,瘗坎旁,自西南向东北方向排列着8个铁燎炉,内壝墙东西棂星门外各有一对燎炉。撤馔后,从配位幄次撤下的清代8位皇帝的祭品分别在8个燎炉内焚烧。从4个从位幄次撤下的祭品分别送到内壝墙东、西棂星门外的4个燎炉内焚烧。
祭神典礼:
下面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下祭天大典的盛况。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都要在这里祭天。皇帝冬至日祭天前要在天坛斋宫内斋戒三天,雍正年间改在紫禁城内斋戒两天,而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冬至前一天,就要到天坛的斋宫进行斋戒。届时皇帝要举行视神礼。过程大致如下:皇帝在故宫太和殿阅示祝版后,在大驾卤簿的护送下,出午门、正阳门,过天桥,从圜丘坛门进入天坛,至昭亨门御路西侧降撵。由官员引路进昭亨门左门,进入皇穹宇上香,再到神厨库阅视祭品。最后到圜丘坛阅视坛位陈设,礼毕回斋宫斋戒。
次日,即冬至日在日出前七刻,现在的凌晨四点十五到四点三十分,祭天大典开始。清代举行祭天大典时,在圜丘坛上设有正位幄次、配位幄次、从位幄次共七组幄次,每个幄次前根据用途不同,摆放不同材料的祭器。正为幄次:在天心石以北,圆形。摆放皇天上帝的牌位,配位幄次:在天心石东西两侧,方形。摆放清代前八位已故皇帝的牌位。东侧由北向南是努尔哈赤、福临、胤禛、颙琰的牌位;西侧由北向南是皇太极、玄烨、弘历、旻宁的牌位。从位幄次:在第二层坛面东西两侧,方形。摆放诸神牌位。东侧是大明神、北斗星、二十八星宿;西侧是夜明神、云、雨、风、雷、诸神。祝版案设在天心石的地方,用于放祝版。皇帝拜位在第二层坛面正南方向。
祭天大典共分九项议程也称九举:1、燔柴迎帝神,迎接皇天上帝的神位到来;2、奠玉帛,向皇天上帝进献苍璧和制帛;3、进俎,将热羹浇在神位前的牲牢上;4、初献礼,皇帝向正为、配位第一次敬酒;5、亚献礼,皇帝向正位、配位第二次敬酒;6、终献礼,皇帝向正为、配位第三次敬酒;7、撤馔,将供品撤下;8、送帝神,恭送皇天上帝回宫;9、望燎,皇帝到燔柴炉西侧的望燎位行望燎礼。礼成,皇帝在具服台换衣服回宫。清代祭天仪式基本仿照明代制度,只是在仪式上增加了常雩礼(祈雨)。每逢旱年,孟夏四月在圜丘坛行常雩礼,降雨后要谢雨,下雨太多要祈晴,雨停要谢晴。在陈设上增加了列祖列宗的配位,以每年正月上辛日举行祈谷礼,祀典与圜丘坛祭天相同。
皇穹宇:建筑特点、声学现象
现在咱们继续沿着中线行走,面前的建筑叫皇穹宇,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起初叫做泰神殿,到了嘉靖十七年,改名为皇穹宇,“皇”是至高无上,“穹”指天,“宇”指殿宇。皇穹宇大殿为单檐攒尖顶,鎏金宝顶。殿基为青白石筑成圆形须弥座,殿内有八根檐柱和八跟金柱环绕支撑,三层斗拱层层上叠,顶部中间为金龙藻井。皇穹宇殿内地面中心石周围有九环扇形石,第一环8块,其余环数,以8的倍数递增,共有360块。这里的“八”代表“八维”,即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8个方向。殿内正面的圆形石台上安放的就是皇天上帝的神版,而前边两侧的四个方形石台上安放的则是清朝前8为皇帝的神版。院中东配殿供有大明神、星辰神版,西配殿供有夜明神、风雨云雷神牌。回音壁、三音石和天心石合称天坛三大声学现象。回音壁指的是皇穹宇的围墙,围墙墙体为圆形,是用山东临清的澄浆砖摆砌而成,俗称磨砖对缝,表面平滑坚硬,十分利于声音在墙上反射。因其产生回音效果,人们称之为回音壁。三音石位于皇穹宇大殿正南丹陛前的甬路上,从北往南数第三块石头被称为三音石。
神厨库和宰牲亭:
最后我们介绍一下圜丘坛的附属建筑南神厨和南宰牲亭。南神库位于皇穹宇东南。这里是存放宰牲祭品的地方。祀天大殿前一日,执事人员将神厨备办的供品盛于器皿中,按照各神位所需分别陈列于神库殿内供案上供皇帝亲临眼看,称“视牲礼”。祭祀前由专人用器皿将供品送上神坛。另外,在祈谷坛建筑群东侧也有一个神库,功能作用与南神库相同。现在这里辟为天坛建筑艺术馆。
南宰牲亭位于南神库东侧。明嘉靖九年兴建,为重檐歇山顶覆盖绿色琉璃瓦,大殿三开间。殿前有井亭,井水是神厨制作祭祀供品的专用水源。古代坛庙、陵墓等祭祀场所都建有宰牲亭,用于屠宰祭祀所用的牛羊兔鹿猪等。在宰杀前有繁琐的礼仪,要设香案行礼,由鸿胪寺的官员视察宰牲。因为屠宰时要先用大木锤猛击牲畜头部,因此宰牲亭又名“打牲亭”。殿内东侧有灶台,上面有六口铜锅,用于烧洗牺牲的开水。殿内中央有漂牲池,是用开水漂洗牺牲的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