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174年到184年在干什么
曹,字孟德(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汉族。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的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一生以汉朝大将军、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割据,为统一中国北方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北方屯田,对农业生产恢复有很大作用。曹的诗作具有创新精神,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在书法方面,曹尤工章草,雄逸绝伦,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汉末章草五大家之。
熹平三年(公元174年(甲寅年)),二十岁的曹被举为孝廉,入京都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戚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但是曹也因此得罪了蹇硕等一些当朝权贵,碍于其父曹嵩的关系,明升暗降,曹被调至远离洛阳的顿丘(今河南清丰)。任顿丘令。这一年,曹二十三岁。曹给其子曹植的一封书信《戒子植》写道:“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欤!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曹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卢植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随之迁为济南相。济南相任内,曹治事如初。济南国(今山东济南一带)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曹到职,大力整饬,一下奏免十分之八的长吏,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当时正是东汉政治极度黑暗之时,甚至有了买官制度。朝廷封曹为议郎,曹不肯迎合权贵,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暂时隐居了。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汉灵帝为巩固统治,设置西园八校尉,曹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凉州刺史董卓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刘协,后又杀何太后及少帝,自称太师,专擅朝政。曹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逃出京师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曹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且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
谢谢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