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柱的起源有哪些说法
【装饰柱的起源】 柱楹彩画雕饰朱红暖色青绿冷色“柱,楹也”川。在中国古汉语中,柱和楹基本同义。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柱之言主也,屋之主也。……按柱引伸为支柱柱塞。不计纵横也。”又《释名》有云:“柱,住也。楹,亭也;亭亭然孤立,旁无所依也。齐鲁读曰轻:轻,胜也。孤立独处,能胜任上重也。”可见,柱、楹是指竖向能支撑屋顶重量的构件。由于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中,柱是最主要的承重构件,且又孤立独处,具有独立的视觉效果,并直接与人们的生活相接触,故地位突出,所谓“屋之主也”。古人由此赋予它很多的象征意义,于是,柱子得到了精心的保护和华丽的装饰。柱子的装饰,主要有彩画、雕镂等方式,而彩画由于其快捷、方便、表现力强等特点,最终成为最为广泛使用的装饰手段。除此之外,尚有用金玉、珠翠、锦绣、琉璃等,甚至有用镜子、螺锢等材料来装饰柱子的作法[2J,更是奢华而新奇,并对后世柱子彩画的装饰纹样和构成方法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整个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过程中,柱子的装饰经历了由简到繁,又复归于简洁的历史演变过程。装饰处理l3]。文献中亦有柱子装饰的记录,虽然有限,却也可以看出端倪。《春秋·谷梁传》卷三记载:,’(庄公二十三年)秋,丹恒宫楹。礼,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从这句话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柱子装饰的样貌:(一)用色彩涂刷是柱子装饰的主要方式之一,这是初级阶段的柱子彩画。(二)柱子都是以单色涂刷为主,不作或只作局部彩绘l4J。(三)柱子刷饰的颜色多种多样,有刷红黑、青、黄等不同颜色的,不象后世,基本上是以朱红色系为主,到明清时期,柱子更是一律刷红l5]。(四)柱子上涂刷的色彩根据礼制的要求,有明确的等级限制,不得偕越。春秋时期,以丹为贵,依次为丹、黑、青、黄。 秦汉是民族大统一时期,特别是汉代,农业和手工业大大发展,为建筑装饰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技术的保障,而且礼制的约束相对松弛,偕越已成为普一、先秦与秦汉时期的柱子装饰建筑彩画等装饰手段的产生,源于原始先民的仪式活动、审美要求和对木结构的保护作用。 从考古材料和文献中有关先秦时期建筑装饰的记载,可知当时宫殿建筑中的木构件已有了彩饰、雕饰等的遍现象。因此,其时宫殿建筑和贵族宅邸装饰成风。根据有限的文献及考古资料,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汉代建筑柱子装饰的特点:(一)汉代重要建筑的柱子装饰是雕、绘并用的,但雕饰更为突出,雕刻技术已极为成熟,并被广泛使用l6],这一图1山东汉代画像石点可求证于画像石与画像砖。如山东微山县两城和曲阜县旧县等出土的画像石,都很好的印证了“雕楹”之说(图l),画中柱子满雕波浪纹或出形纹,说明汉时贵族建筑之柱大多通身雕刻几何形纹样以作一86一装饰。彩绘的技术还不太成熟,应用范围也不如雕饰广泛。(二)雕饰一般以剪影式浮雕方式在柱子上满雕纹样;也有雕刻之上再施彩的手法,以朱色为多[7];还有雕刻上施铜漆的方式l8j。(三)柱子彩饰还是以单色通刷的方式为主,也多用丹朱之色l9]。虽然汉代柱子饰色也是以丹为贵,这是袭自周礼的传统,但并不被严格遵守,民间也常有用丹朱之色的。(四)重要建筑的柱子经常绘有各种纹样,图案题材与当时所流行的装饰题材一致,多为云气、花卉、符瑞辟邪等[’”]。 (五)除雕刻彩画以外,也有不少王公贵族的府第用金玉、锦绣等包裹柱子的装饰手法‘川。可见秦汉时期柱子装饰手法远比先秦时期丰富且复杂,装饰部位也出原来的几处重点部位到通身雕绘。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柱子装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频繁的战乱动摇了两汉以来传统价值观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儒学和传统礼法的影响大为削弱,老庄玄学得到发展,蔑礼放浪成为一时风尚,佛教得到巨大的发展。外域文化随佛教传人中原,对汉文化形成一定冲击作用。在建筑装饰上,大量外来图案、纹饰、色调与装饰技法,也随佛教输人,对传统装饰艺术产生较大影响。彩画和雕刻技术因此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并出现了“晕染”与“叠晕”技法。其时,装饰柱子的手段也更多样,从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中得到的有关柱子装饰的资料,可能推测当时的柱子大约有以下几种装饰手法。l、柱子通刷秦红,这仍然是最普遍的装饰方法。这一时期的宫殿和庙宇等高级别建筑,据从文献中得到的印象,已广泛流行墙面涂白、木面涂朱的施色方法。北魏杨衔之所撰《洛阳伽蓝记》中多有“朱柱素壁”“白壁丹楹”等描述112’,另晋代陆判所著《邺中记》中也有“朱柱白壁”之语[13],这也敦煌石窟北朝壁画和诸多胭形完上也经常可见。南朝梁赋中多见“紫柱”之称谓,其色或稍深于丹朱,也属于这种柱子装饰范畴。大面积的白色衬托框架形的红色,富有朴素大方而又不失明艳的色彩效果,此后成为中国建筑尤其是北方官式建筑最常采用的施色方式。此时的丹、朱之被广泛使用,不再限于天子之用。2、柱子在红地上通身彩绘。这是较单色涂饰更进一步的柱子装饰手法。河北北响堂石窟第七窟是北齐时开凿的石窟,其室内佛完的壁柱柱身就是红地上满绘花卉;敦煌第251窟中的柱子是在红地绿边内绘黄、黑(已变色)和石绿相间的卷草坟,这些都是很好的实物例证。文献中也有这类记载,《南史·后妃传下》有“花梁绣柱”之语ll4],《洛阳伽蓝记》也有“绣柱”与“绮柱”之称ll5]。此时建筑彩画(包括柱子彩画)已产生出以朱、青、绿三色为主要色彩的施色特点,一般以朱为地,青绿色界边或绘花纹,整个彩画效果呈朱红暖色。而柱身上所绘的装饰纹样常用的有仰覆束莲纹、忍冬卷草纹、连珠纹等由异域传人的装饰纹样。3、雕刻楹柱也是该时期装饰柱子的主要方式。《拾遗记》中记载了后赵石虎在邺都“太极殿前起楼,……,屋柱皆隐起为龙凤百兽之形,雕所众宝,以饰楹柱。”这是一种隐起华的雕刻手法,装饰效果与彩绘相近,后世为彩画所替代。龙门古阳洞的上层大完(约北魏太和末年,498年前后)中,有两处完柱雕饰束莲。北齐响堂山石窟檐立柱及完柱几乎都采用“火珠束莲柱”这种外来造型,是北齐时期流行的柱式。北魏篙岳寺塔的底层椅柱,也饰有火珠垂莲。这种柱身装饰到隋唐以后逐渐演变为柱身彩画。4、除了用彩画雕刻等手法装饰柱子外,特别奢华的建筑还有用金银铜、织物等包裹柱子的手法ll6],甚至有用曲镜包裹柱子的l17]。这种包裹柱子的装饰手法,大约源自春秋时期的金装饰。金为加固木构件而产生,后逐渐演变纯装饰构件,至魏晋南北南时期,是又演变成用种种华美材料包裹木构件以作装饰,这种装饰手法对后世彩画图构成的形式影响极大。此时,柱子装饰还是彩、雕并用,但彩绘的地位已逐渐提高,大有超越雕饰之势。 装饰柱由柱头、柱体、柱基等部分组成。 装饰柱除具有承受重量,还有美化装饰作用。它和墙面、屋顶及室内外其他设计构成一个整体。构造柱在多层砌体房屋墙体的规定部位,按构造配筋,并按先砌墙后浇灌混凝土柱的施工顺序制成的混凝土柱,通常称为混凝土构造柱,简称构造柱。为提高多层建筑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规范要求应在房屋的砌体内适宜部位设置钢筋混凝土柱并与圈梁连接,共同加强建筑物的稳定性。这种钢筋混凝土柱通常就被称为构造柱。 构造柱,主要不是承担竖向荷载的,而是抗击剪力,抗震等横向荷载的.构造柱通常设置在楼梯间的休息平台处,纵横墙交接处,墙的转角处,墙长达到五米的中间部位要设构造柱。近年来为提高砌体结构的承载能力或稳定性而又不增大截面尺寸,墙中的构造柱已不仅仅设置在房屋墙体转角、边缘部位,而按需要设置在墙体的中间部位,圈梁必须设置成封闭状。从施工角度讲,构造柱要与圈梁地梁、基础梁整体浇筑。与砖墙体要在结构工程有水平拉接筋连接。如果构造柱在建筑物、构筑物中间位置,要与分布筋做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