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寻根祭祖师家在哪
师家在现今的山西省汾西县城5公里处的师家沟。师家沟的清代窑洞民居群兴于乾隆32年,相传是由师家四兄弟做官发达后始建,两百多年间,历经几代精心修筑扩张,形成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的集群型、家族式的综合体。它的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北方与山西的民居特色,分为主体和附属建筑两部分。师家沟由于建筑的奇特、典雅和繁华,在清朝就享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誉。 历史溯源:师家沟的形成及师家大院的闻名与师氏家族的兴衰密不可分。庞大的师氏家族系历经明清两代,发展至今已有三四百年历史,其家族繁衍与发展经历了从兴到衰的过程。从始祖师文炳定居师家沟开始,经近百年的艰苦创业到第三代师法泽才逐渐发展壮大。当时正值乾隆盛世,封建商业经济迅猛发展,师代家族耕读传家,农商合一,兼营钱庄、当铺,放高利贷,滚动发展,资金不断积聚壮大,逐步跻身于晋商行列,并占有一席之地。师氏家族在发迹的同进,也与其他晋商一样,用赚来的钱广置田产、扩充家业、起房盖屋,尽显阔绰。他们不惜血本,历经二百余年,建起了占地广阔的豪宅大院,以显富贵。在建筑过程中,由于受传统封建观念和乡风民俗的束缚,建筑布局上具有典型的封建等级观念,装饰艺术饱浸丰富的乡风民俗。建筑有主有次,有藏有露,既能满足主人对外接触交住的要求,又能满足一定的隐匿性、私秘性的要求,既体现了尊卑分等、贵贱分野、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男女归位的宗法礼教,又充分显示了建筑的时代性、社会社、民族性,同时也呈现出它传统基础上的变异性、平衡性、保守性三种势态。 师氏家族:僧念镇师家沟村、前沟村、瓦窑圪塔村,和平镇张洼沟村,腰里村等6个村有师姓分布。800-1000人,都是从师家沟出来的。清朝前期,是山西省中南部地区的名门望族。由于种种原因,清代咸丰年间师家开始走向衰败。【名人贤士】●师法泽第三代。师家大院的创建人。字仁厚,生于乾隆初年,幼年孤贫。成年后开始做生意,越来越红火。不久,师家的财力变得雄厚。在经商的同时,师家很注重文化教育。师家在第五代、六代同门的28人中,获监生、贡生、增生、武生等功名者多达11人。“儒商结合”大大提高了师家的社会地位。师法泽本人也由于治家有方,德高望重,在当时四邻八乡享有一定的声望与社会地位,被举为乡饮耆宾。●师鸣凤第五代。道光十五年(1835年),捐得湖南省藏江侗族自治县县丞。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升补湖南省湘乡县知县。间,与当时尚未发迹的曾氏兄弟交往甚密,并且为提携、推荐曾国荃步入仕途花费了一番心血。咸丰二年(1852年),因军功钦加同知衔,遂跻身于官场,成为师氏家族官场上显赫人物之一,为其家族铺就了仕途之道。光绪初年(1875年),曾国荃当了山西巡抚,对正告老还乡到太原来访的师鸣凤大开中门,隆礼远迎,连日盛宴款待,极尽故人之谊。而时任两江总督不可一世的曾国藩也寄来书信、重金以表谢意。曾国荃亲书“大夫第”精匾一块,匾阁下题湘乡知县,保庆州同师鸣凤;落款题大学士直隶总督兼山西巡抚曾。后来派要员用八抬大轿送师鸣凤回乡。途经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霍州,各州县官员出郊迎送,气派非凡。随即在师家沟举行了隆重的挂匾仪式,平阳知府和方园州县官员、社会名流均前来祝贺,乐队、戏班大庆月余。从此,师家沟名声大振,一度成为达官仕宦、文人学士不时光顾的三晋第一村。●师自省师家沟村口的一座石牌坊,历经百余年岁月的洗礼,虽有些地方已遭毁坏,但丝毫不减当年的威武雄姿。石牌坊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相传师家子孙师自省39岁时不幸染身亡,当时年仅30岁的妻子赵氏和25岁的张氏并未改嫁,一直伺候公婆、养育儿女,非常辛苦。其后人师丙成官场得意,呈报皇上敕准,建造了这一“节孝牌坊”。牌坊外形是四柱三门式,八个翼角原挂有八只风铃,遇风声起,夜深人静时更显清脆。石牌坊上共雕刻了465头灵物,最多的是360只猫,最有价值的是59头大象。这些数字代表什么,至今仍然是个难以破解的谜。师家沟由于建筑的奇特、典雅和繁华,在清朝就享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誉,又由于地处偏僻山乡,在数百年的动荡与战乱中得以幸存。师家沟以其高品位的文化含量,逐渐被发现和认识到了它的独特价值。去年3月,师家沟以其不凡的魅力,被西安市国际遗产学术会认定为“山区空间扩张利用建筑体天下第一村”的评定,为山西争得了一份荣耀。